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高中歷史教師招聘必背提綱(人教版)(6)

時間:2012-6-16 16:26:57 點擊:

  核心提示:高中歷史教師招聘必背提綱(人教版)(一)古代部分考點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機構與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漢初郡國并行...
考點詳解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一五計劃”(1953~1957年)

 ①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②基本任務:一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是從中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薄弱的國情出發做出的必然選擇);二是建立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三改造的基礎

 ③特點: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

 ④成就:鞍鋼三大工廠、長春一汽、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⑤“一五計劃”的意義

   A、標志著我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

   B、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①時間:1953——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②內容:農業:組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組織手工業者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在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影響下,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③實質: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④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3、中共八大(1956年)

 ①內容:

   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對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B、確定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評價:中共八在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和正確性,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①大躍進

   A、表現: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標——完全違反客觀經濟規律

   B、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

   A、內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調:絕對平均主義

   B、啟示: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③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④后果: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二、經濟體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A、必要性: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B、思想基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C、指導思想: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A、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B、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C、經濟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

   A、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B、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2、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

 ①實行原因

   A、人民公社體制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B、農業生產發展十分緩慢,億萬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C、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方針

 ②主要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

   A、實行:1978年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隨后在全國普遍實行

   B、性質特點: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農村經營體制的改革;即變革生產關系

 ③影響: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真正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3、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①原因:長期以來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由于所有制成分單一,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使企業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企業和職工吃“大鍋飯”的局面,從而使企業失去了活力

 ②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試點;1984年全面展開;1992年十四大后,加快步伐

 ③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④改革內容

   A、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B、所有制改革: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C、分配改革: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目的:加快放開搞活企業的步伐,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⑤作用: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4、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從根本上解除了人們的思想束縛。(1992)

 ①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進入關鍵時期: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國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②內容:A、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

     B、姓資姓社的標準問題

     C、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③意義:對改革開放事業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為十四大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①建立原因:A、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B、改革開放后,生產力的發展為進一步改革提供了條件

 ②建立過程

   A、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B、中共十四大(1992),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E、21世紀初,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市場經濟體制對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

   A、經濟保持了穩定高速的增長,創造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

   B、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創辦經濟特區

 ①設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海南島)

     (時間最早的是深圳,最晚、最大的是海南)

 ②前提:中共的領導,完全行使主權管轄。

         “特”的含義: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管理方式

 ③作用影響

   A排頭兵——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的排頭兵

   B、試驗田——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C、突破口——以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為突破口,中國的對外開放全面展開

 2、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①目的: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

 ②特點:通常匯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是學習先進經驗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了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

 4、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①時間:1990年4月

 ②目的: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建設上海,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③意義: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5、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考點2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新中國社會生活的新風尚。

  (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近代以來鐵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發展;通訊工具的變革。

  (3)大眾傳媒的發展:近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互聯網的興起。

考點詳解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1、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①變化表現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服飾

     男:長袍馬褂(通常服飾) 西裝傳入

     女:旗袍

     男:西裝流行   中山裝流行

     女:旗袍改良創新

飲食

 鴉片戰爭后,西餐傳入,西餐西點受到國人歡迎

社會

習俗

 1.鴉片戰爭后上海廣東等地買辦開始穿西裝

 2.洋務運動中的留美幼童穿西裝,剪辮子揭開了斷法易服的序幕

 3.維新變法時期,維新派提出“斷發易服,禁止纏足”

 4.20世紀初革命派“斷發易服”表示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法令“斷發易服,禁止纏足”

 大城市知識分子提倡婚姻自由,婦女解放

 社交禮儀也發生了變化,“同志、先生”稱呼取代了“老爺、大人”

 ②變化原因

   A、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伴隨西方侵略,西方國家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也傳入我國

   B、社會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的影響

   C、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積極主動吸收外國的一些生產生活方式

 2、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①衣:A、新中國建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征: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

           男裝(列寧裝、中山裝、中式便裝)女裝(列寧裝、連衣裙、中式便裝)

    B、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征:從灰藍色調到五彩紛呈

 ②食:A、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物資較匱乏,許多生活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溫飽問題沒

           解決

    B、改革開放后:到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政府還倡導“菜籃子工程”。從吃

           飽到吃好轉變

 ③住:A、20世紀50—70年代:城市住房總體比較擁擠

    B、改革開放后:人民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政府1995年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④新風尚:A、從50-70年代: 勤儉節約和無私奉獻是社會風尚的主流

      B、改革開放以來:注重環保、講究衛生和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在逐漸形成

二、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1、近代以來鐵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發展

 ①鐵路:A、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鐵路——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

     B、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C、民國以后,進展緩慢

     D、新中國建立后:a、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北、西南的溝通。

                             到“九五”期末,京九鐵路全線通車。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

                             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b、在改進車機車和改造鐵路技術基礎上。我國鐵路實現大面

                             積提速,中國鐵路開啟“追風時代”

 ②公路:A、20世紀初,汽車出現在上海,是權貴和富紳的代步工具

     B、清末民初:由于外國筑路技術傳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敗經濟落后,

             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C、新中國:建起汽車制造廠,在黃河、長江架設公路大橋,建立起密集的公路

             網

 2、通訊工具

 ①電報在中國:A、19世紀70年代,丹麥在上海建立一個電報機房

        B、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在臺灣架設

        C、20世紀初,上海崇明建立無線電報局

 ②電話在中國:A、1875,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

        B、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電話局

        C、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電話局

        D、新中國成立后,電訊事業快速發展,形成全國電訊網絡,手機、電話、

                   傳真機、互聯網已經被人們廣泛的利用

 3、影響

 ①近代以來交通工具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近代以來通訊工具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

 1、報刊業

 ①形成:1873年,《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②發展

   A、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新青年》等,成為宣傳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發揮著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B、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了《紅色中華》、《解放日報》等報紙,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C、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工具,而《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其它類型報刊內容比較豐富

 2、影視事業的發展

 ①電影:A、19世紀末,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到中國

     B、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

     C、《漁光曲》第一次獲得國際榮譽

 ②電視:A、1958年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B、改革開放以來電視逐漸普及,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多彩

 3、互聯網的興起

 ①興起: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式接人互聯網。這幾年,中國上網用戶急劇增加

 ②功能:互聯網具有迅速傳播信息的功能,被稱為“第四媒介”。網絡媒介可以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還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③特點:界面直觀、聲像兼備、鏈接靈活、高速傳輸等。

 ④影響: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娛樂方式,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

考點24.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作用。

  (2)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在工農武裝割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等方面的重要論著及其主張;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3)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指導意義。

考點詳解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三民主義

 ①提出:A、1905.8,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制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B、1905.11,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革命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②具體內容

   A、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清王朝封建統治

   B、民權:“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核心)

  (它從理論上解決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

   C、民生:“平均地權”(資產階級土地綱領)

 ③評價

   A、進步性: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B、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④歷史作用

   A、引發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推動了民主革命

   B、指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孫中山三民主義實踐的最大成果),建立了民國

   C、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部民主憲法

 2、新三民主義

 ①提出:1924年國民黨一大

 ②基本內容(新發展)

   A、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實現國內民族平等的思想

   B、民權:主張民權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權

   C、民生:提出扶助農工、實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勞工法”的政策

 ③評價

   A、進步性:a、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

       b、新三民主義的提出,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

                 策,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是國

                 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和高漲。(歷史作用)

   B、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A、論著:《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思想主張: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

   C、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延安時期(抗日戰爭時期)

   A、論著:《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B、思想主張:現時社會性質→革命分兩步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

        和前景

   C、意義:說明毛澤東思想已經成熟并形成體系。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③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A、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解放戰爭時期

  a、論著:《論人民民主專政》

  b、思想主張: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c、意義: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

             備

   B、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

 ④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A、論著:《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B、思想主張:提出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方針,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

 拓展: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2、毛澤東思想對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②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

 ③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鄧小平理論

 1、形成過程(主要內容)

 ①開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戰略決策

 ②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

  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③系統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

  大會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并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

 ④成熟并形成體系——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

  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新回答

 ⑤完善——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

  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科學概括。(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⑥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確提出和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概念,并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拓展:鄧小平理論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②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考點25.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考點詳解

一、“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原子彈: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導彈:①1960年,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②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③1966年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

 3、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二、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神州5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1、成就:1973年,他和他的助手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

     200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意義: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國際上把它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m.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网站 |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不卡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第九在线 |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