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高中歷史教師招聘必背提綱(人教版)(4)

時間:2012-6-16 16:26:57 點擊:

  核心提示:高中歷史教師招聘必背提綱(人教版)(一)古代部分考點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機構與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漢初郡國并行...
考點詳解: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1、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①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②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表現:A、“紡”與“織”分離

     B、“織”與“耕”分離

     C、農產品日趨商品化

 ④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2、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其影響

 ①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③創辦概況:A、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曾國藩、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

       B、后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近代民用工業

                       目的: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方面的困難

      ,      , ,             性質: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形式,具有資本主義性質

                       李鴻章——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

                       張之洞——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④、影響: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開始

   A、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C、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①原因:A、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B、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派對民辦企業的誘導

 ②概況:A、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B、地點:東南沿海地區

     C、代表企業:方舉贊——發昌機器廠(上海)

                       陳啟沅——繼昌隆繅絲廠(廣東南海)

 ③影響: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壯大了無產階級,他們逐步成

             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有利于中國的革命和民族進步

     B、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加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程,有利于抵御外國經濟侵

             略,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

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和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民國初期(1912——1919)——短暫春天

   A、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

               些障礙

      b、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c、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B、發展表現:a、輕工業發展較快,其中紡織業、面粉業發展最快

        b、涌現出一批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C、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D、意義: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②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較快發展

   原因:A、全國的基本統一

         B、國民政府推出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

 ①抗戰時期(1937——1945)——沉重打擊

   A、原因:a、淪陷區: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并

      b、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

   B、表現: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②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陷入絕境

   A、原因:a、美國商品的排擠(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的擠壓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B、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3、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

于中國現代化

 ②從政治上看: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

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

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③從思想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地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⑤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

⑥     的

⑦     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

⑧     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考點1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發:林則徐與魏源的主張與實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維新思想:嚴復、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維新思想;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

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3)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4)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對

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考點詳解:

一、新思想的萌發

 1、林則徐與魏源的主張與實踐——地主階級抵抗派

 ①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和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

 ②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③實踐:A、林則徐:a、收集西方國家信息,編譯《各國律例》、《四洲志》等

                     b、搜集、繪制西方戰艦圖樣,交工匠研究仿制西方戰艦

     B、魏源:編撰《海國圖志》——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史地著作

 ④意義: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

解放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地主階級洋務派

 ①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

 ②概念: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目的是挽救

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③實踐——洋務運動:A、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一批軍事企業

           B、后期,以“求富”為旗號,創辦一批民用企業

           C、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籌劃海防,創建三支海軍

           D、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

           E、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

 ④結果:失敗

 ⑤意義:洋務派將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

第一步

二、維新思想——資產階級維新派

 1、嚴復、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維新思想

 ①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

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

權、設議院、變法圖存思想

 ③嚴復:翻譯《天演論》,借用進化論觀點,論證君主立憲制符合歷史潮流,用近代民主

思想闡明了民主君仆、主權在民的道理,直接動搖了君權論的基礎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①戊戌維新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也是資產階級啟

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

 ②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也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③這次變法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運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內容

 ①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階級屬性:前期是資產階級激進派;后期李大釗等轉變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

 ②主要內容:

   A、前期:“三提倡三反對”

  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儒家傳統道德思想)

  c、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學形式——白話文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倡導內容革命——文學革命由此開始

       魯迅《狂人日記》——成為文學革命的典范

   B、后期(十月革命后):宣傳馬克思主義

 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①積極

   A、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獲得空前的

解放

   B、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

造了有利條件

 ②消極: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統思想的過程中,對東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

著絕對否定或絕對的肯定的片面性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①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后期(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第一位舉起社會主義旗幟的人是李大釗

 ②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并逐漸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A、原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概況:a、創辦刊物,發表文章: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b、成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翻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

      c、成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有計劃的宣傳馬克思主義

      d、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①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

 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強大的

思想武器,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締造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中

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現代部分

考點14.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

意義。

(2)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

林模式”

  (3)二戰后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考點詳解:

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①背景: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家局勢日益惡化,沙皇俄國成為帝國

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②時間:1917年

 ③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④結果:推翻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工兵代表蘇維埃

(掌握武裝)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實權)

 2、《四月提綱》

 ①提出者:列寧

 ②內容: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③意義: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917年11月6日,列寧親自領導。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戰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領冬宮,

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由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

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

 ②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

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③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也為俄國的社

會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背景:蘇維埃俄國面臨嚴峻形勢

 ②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

 ③內容:A、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核心

     B、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C、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D、分配:實行配給制,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等

 ④評價:A、積極:它是蘇維埃政權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地集中

                   了全國的物力、財力,保證了前線的勝利

     B、消極:它的許多措施超出戰時需要的限度,帶來很多消極影響

 2、新經濟政策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

治危機

 ②內容:A、農業: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

     B、工業:放寬對中小企業的限制,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C、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D、分配: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③特點:一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二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

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④作用(評價):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

          恢復,穩定了政治形勢

         B、這是列寧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的教訓后找到的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

          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3、“斯大林模式”

 ①概念:“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和戰爭威脅,國內受到相對落后

的經濟文化與歷史傳統制約的情況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這一體制形成于斯大

林執政時期,因此,被稱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的個人因素也起了某種作用。

 ②“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A、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

   B、農業:用行政手段推行農業集體化

   C、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③評價

   A、歷史功績:a、這一模式,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

                 化模式。(探索和創新)

        b、在這一模式下,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了國家工業化,

                   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B、嚴重弊端:a、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緩慢

        b、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c、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

                   持續發展

        d、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日益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二戰后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①背景:二戰結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經濟改革措施:

A、農業方面: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

B、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大規模開墾荒地,

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

C、工業方面:廢棄部門管理體制,將部分中央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給企

D、業部分權利;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

 ③結果及原因

   A、結果:赫魯曉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

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收效甚微

   B、原因: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背景: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面臨嚴重的危機局面

 ②內容:A、經濟: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

                   濟的調節作用

     B、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1990年,實

                   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

 ③結果:蘇聯解體

考點15.羅斯福新政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

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2)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內容和特點;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

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戰后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新變化和經濟發

展的表現;福利國家的出現;美國的“新經濟”。

考點詳解

一、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爆發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具體原因:A、貧富差距擴大

       B、股票投機活動

       C、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

 2、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大

 3、影響

 A、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臺

 B、世界局勢動蕩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機措施的失敗,加劇了美國的社會動蕩

       ②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羅斯福大選獲勝就任總統,宣布實行新政

 2、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結果和影響

 整頓銀行業

 恢復正常金融秩序和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恢復工農業生產

 促進工農業生產的復蘇

 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保護勞工權利

 緩和勞資矛盾

 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穩定社會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新政的實質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管理,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②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改革。美國經濟從此進入

一種壟斷組織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體制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影響深遠

三、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戰后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新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表現

 ①美國:A、二戰后20年——經濟快速增長,黃金時期

     B、70年代——經濟滯脹

     C、80年代——經濟開始復蘇,低速持續增長

     D、90年代——空前持續增長(即繁榮)

 ②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A、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

                      B、發展高科技

                      C、國家進行社會改革

 2、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①實質: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②變化表現:A、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最重要的變化)

       B、實施福利政策,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

       C、第三產業的發展(了解)

       D、美國出現“新經濟”

★拓展:

1、福利政策的主要內容: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福利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

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以公民能享受到公認的高標準的社會服務

2、社會作用:福利政策在促進了會平等,縮短富差距,杜絕因貧困引發的許多社會問

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福利國家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會惰性,降低

社會發展效率,使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日益加重。對于福利政策,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

是在試圖平衡社會各階層利益時,一定要從真正的社會公正角度出發,在建立有效的福

利制度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這樣趨利弊害,充分發揮福利政策的真正社會作用

3、“新經濟”的出現與“知識經濟”密不可分。使美國實現了從1992年以來經濟的持

續增長,但“新經濟”依然受到經濟周期性波動等規律及其他影響經濟發展因素的制約

考點1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形成;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謀求

政治大國地位的表現;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中國的振興。

(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極化趨

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考點詳解

一、兩極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戰改變世界各國政治力量對比:美國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

營壯大

 ②二戰結束,美蘇反法西斯聯盟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

 ③美蘇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

 2、形成

 ①雅爾塔體制的確立:A、依據:二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的若干協議

           B、特點:美蘇為主導

           C、影響:奠定戰后兩極格局框架

 ②美國“冷戰”政策:A、目的:“遏制”共產主義

          B、手段: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

          C、對象: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D、表現:a、政治:杜魯門主義(1947):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和對外政

策的指導思想。(“冷戰”的開始的標志)

                             b、經濟:馬歇爾計劃

                   目的: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直接);控制西歐,

                   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根

                   本)

                             c、軍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

 ③蘇聯的反擊措施: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A、時間:1955年

   B、影響: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蘇美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形成

 3、“冷戰”對二戰后的國際關系影響

 ①在歐洲:德國的分裂:1949 分裂 聯邦德國(西德)--民主德國(東德)

 ②在亞洲:朝鮮的分裂:大韓民國(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

 ③在拉美: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美蘇對抗的典型表現,也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方面)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

 ①背景:A、二戰使歐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

     B、美蘇兩極格局下,西歐受到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

     C、戰后西歐國家經濟發展聯系日益緊密,所以要聯合起來,重振雄風

 ②歐共體的形成

   A、1950年“舒曼計劃”提出經濟聯合

   B、1951年西歐六國《巴黎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C、1957年《羅馬條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次年正式成立)

   D、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③歐共體的擴大:1973年-1986年共同體三次擴大,英國等國先后加入歐共體

 ④作用與影響:大大增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2、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表現

 ①崛起的原因:A、戰后日本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B、得到美國大力扶植

        C、朝鮮戰爭的大量訂貨

        D、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經濟戰略

        E、加強政府投資和重視教育

 ②表現:A、1955年恢復完成

     B、1956-73年高速發展時期

     C、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中國的振興

 ①不結盟運動興起:

   A、背景:a、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許多國家獲得獨立

      b、目的:擺脫美蘇控制和維護自身獨立

   B、興起標志:1961年貝爾格萊德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C、內容:a、政策:非集團、不結盟

      b、(政治)斗爭任務:反殖反帝反霸

      c、(經濟)行動綱領: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3年)

   D、影響:a、第三世界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b、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c、有力地沖擊了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為保衛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

               了重要貢獻

 ②中國振興: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建成社義制度,1978年改革開放

三、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蘇聯解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領域改革,無法打開局面。政治改革,加劇了政局動蕩

 ②影響: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和二戰后“冷戰”的結束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①特點:“一超多強”(美、歐、日、俄、中)

 ②表現

   A、美國:唯一的超級大國;極力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B、歐盟成立: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經濟政治一體化,1993年 “歐盟”正式成立(今25國),1999年1月,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歐盟努力建立歐洲獨立的防務體系

   C、日本:經濟大國,并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D、俄羅斯:繼承前蘇聯政治軍事遺產,國內經濟形勢好轉,國際地位改善

   E、中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國際地位與影響日

益提高

 ③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A、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B、有利于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C、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D、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E、有利于大國關系緩和

   F、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拓展:

1、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非但沒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②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嚴重的弊端,已無法適應蘇聯社會的發展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

2、啟示

 ①蘇聯解體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受挫,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

 ②社會主義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的自我改革來逐步完善

 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必須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④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⑤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曲折是暫時的,前進是歷史必然方向,社會主義將必然向著健

康的方向發展

考點1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3)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在

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

其問

題。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m.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婷婷在线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