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1688年“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襲
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2、《權利法案》的頒布
①時間:1688年
②內容: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
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③影響:之后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時間:18世紀前期,開始形成
②內閣產生方式:普選產生下院議員→國王任命下院多數黨領袖為首相→首相提出內閣及
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準→組成責任內閣
③權力:A、內閣:對議會負責、控制下院立法程序
B、首相: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權,是事實上的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
導者
3、1832年議會改革
①背景: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興起,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②意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
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4、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A、國王作為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
B、議會掌權,是國家權力中心,最高立法機關
C、內閣(首相)是真正掌握實權(行政權)的
二、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1、美國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后建立的邦聯政府十分軟弱渙散
②各州間互設關卡,造成商品流通不暢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加劇
④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
2、1787年憲法的頒布
①目的:強化資產階級權力,完善資產階級制度,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美國
②內容(聯邦制的權力結構)
A、立法--國會(參議院+眾議院)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
民直接選出
B、行政--總統(元首、軍、政首腦)4年一屆,由選民間接選出
C、司法--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③特點:體現分權與制衡原則;形成總統制、聯邦制、共和制混合的國家制度
A、聯邦法院:有權審查行政或立法的行為,如果它認為總統或國會的某些法律、條約
B、和政策“違憲”,可宣布其無效
B、國會:可用三分之二的多數推翻總統對國會法案等的否決,可通過法律規定法院的組織
與權限。眾議院可對總統、副總統在內的所有美國文官提出彈劾,然后交參議院審判
C、總統: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實行否決權
④評價:A、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C、積極:a、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
D、利益,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美國建立起了聯邦制國家,為美國長期穩定和繁榮創造了條件(既
加強了中央權力,又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和創造性)
c、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
C、局限:a、最初沒有規定人民的基本權力
b、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
c、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3、美國的聯邦制以及共和政體的確立
1789年,美國舉行第一次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與共和政體的確立
①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
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依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
A、內容:行政權--總統:兩院聯席議會選出,7年、可連選連任、有權解散眾議院
立法權-兩院制議會:(眾議院-普選、參議院9年-間選 有權否決眾議院議
案)
B、意義:確立共和政體,促進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2、德國的統一與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①德國的統一:A、時間:1871年
B、方式:通過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②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A、內容
a、聯邦制的君主國家:皇帝:國家元首,權力巨大。有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權
力
宰相:內閣首腦。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
b、立法機構--兩院制議會:聯邦議會(上議院)-宰相為議長,是最高權力機構,權
力巨大
帝國議會(下議院)-立法權,權力較小
B、評價:a、作用:完成統一、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b、局限: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封建殘余重
★拓展:美國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不 同 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民主共和制)
國家元首(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
國王,世襲、終身。“統而不治”、國家的象征
總統,選舉產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
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掌握行政大權
政府首腦即總統,行使行政權。行政與立法相互獨立。
議會和議員產生方式
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下院議員民主選舉產生。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均由民主選舉產生。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專政;都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議會都行使立法權,實行兩院制;都是司
法獨立。
考點9.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詳解:
一、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二、內容:1、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階級斗爭推動歷
史的發展
2、闡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肯定共產主義最終將取代資本主義
3、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建設共產主義
三、意義: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運
動更加蓬勃
地發展起來
考點10.近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
(1)經典力學: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建立所作的貢獻;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理
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2)生物進化論:拉馬克和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科學與宗教
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進步
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考點詳解
一、經典力學
1、經典力學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①成就:A、物理學:伽利略發現了著名的落體定律。他還確定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
兩個新概念
B、天文學:伽利略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證明了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性
②意義:伽利略是意大利的科學家,他的發現和他開始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
偉大的成就之一,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經典力學的建立——牛頓
①標志:1687年牛頓發表了著名的科學巨著《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
②意義:經典力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實驗;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數學化。經典力
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根據牛頓的力學理論,后來人們發現了新的行星,即
海王星等
3、經典力學在近代科學理論發展中的地位
①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第一次進行的理論性概括和總結
②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③促進了資本主義兩次工業革命的出現
二、生物進化論
1、拉馬克和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
①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
②內容:A、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
B、提出兩個著名的原則——“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③意義: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開始形成
2、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
①創立: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②內容
A、發展變化:生物是進化而來的,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B、自然選擇:生物會發生變異,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物競天擇:生物必須適應周邊環境,和其他種類生物以及本種類生物進行競爭
D、適者生存:能夠適應環境而發生變異的個體,將獲得較多生存和繁殖的機會
③意義:A、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B、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
C、達爾文被稱為“生物學領域的“牛頓”
3、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①生命是自然界進化的結果,還是上帝創造的產物
②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生產力發展水平、世界觀不同
三、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蒸汽時代”的到來
①背景:A、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B、18世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應用及其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C、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②過程:A、18世紀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 機
的功率
B、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能夠使用不同工廠的需要
③影響
A、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應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B、促使工廠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C、形成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成為工業國家
D、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得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電氣革命的出現
① 條件: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
② 基礎
②過程:A、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使電力成為一種新能源
B、長距離的輸變電技術也日趨成熟
③影響
A、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B、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C、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①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機出現以后,機器生產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部門迅速發
展,火車和輪船的發明又使交通運輸更加便捷;電氣技術的應用,使工業獲得更強大、更方
便的動力,機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涌現出來,生產技術更加先進。第二次工業
革命開始
③ 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資產階級由于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強大,開
④ 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同時,隨著信息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
⑤ 密切,世
⑥ 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③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蒸汽機出現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而且日益重要。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
大變化。
考點11.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
(1)兩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2)太平天國運動: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黃海海戰;臺灣人民
反割臺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
(4)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6)國共政權的對峙: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
義會議。
(7)抗日戰爭:九-八事變與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建立;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后抗日斗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原因和歷史地位。
(8)解放戰爭: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考點詳解
一、兩次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
①背景:A、根本原因: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要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淪為原料產地和商
品市場
B、直接原因:英國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發動侵略戰爭
②經過:1840年-1842年
③結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簽訂《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危害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賠款2100萬銀元
加重人民負擔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東南沿海地區)
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要與英方商定
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
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權)
④影響
戰前
戰后
社會性質
政治
獨立自主
部分主權被破壞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經濟
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中國開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社會矛盾
地主階級——農民階級
(階級矛盾)
封建主義——人民大眾
外國資本主義——中華民族(最主要)
革命任務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第二次鴉片戰爭
①背景: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經過:1856年---1860年;火燒圓明園
③結果:簽訂《天津條約》(1858俄美英法)、《北京條約》(1860英法俄)等第二批不平等
條約
④影響:A、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國運動
1、定都天京:①時間:1853年,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
②意義: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2、《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
①內容:A、土地分配: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原則,不論男女,
按人口平均分配
B、產品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
糧,其余歸國庫
C、理想目標: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
無人不飽暖”理想社會
②評價:A、革命性: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B、空想性:絕對平均思想無法調動人們勞動的積極性,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C、落后性: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
3、《資政新篇》
①提出:1859年,洪仁玕
②內容: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發展資本主義。(見課本P.38)
③評價:A、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
義的方案
B、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
望
C、《資政新篇》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和
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4、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①失敗過程: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敗
②失敗的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②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③失敗的教訓: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
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農民階級不可能帶領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但他們是近代民主革
命的主力軍
三、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
1、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①背景:A、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制訂了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的“大
陸政策”
B、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趁清軍出兵之機侵入朝鮮,并蓄意挑起
侵華戰爭
②經過:A、時間:1894——1895年
B、愛國軍民反抗:黃海海戰:“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
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反映了臺灣人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
堅強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③結果: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戰爭以清軍慘敗而結束
內 容
危 害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加劇了人民的負擔,向列強“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影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
①背景:A、根本目的:瓜分中國
B、直接目的: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②經過:A、時間、國家: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B、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強瓜分
中國的企圖,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③結果:1901年,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
A、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
B、劃定北京的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
C、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沿線要
地
E、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
F、各
種組織。(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E、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④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四、辛亥革命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①時間、地點:1905年8月 東京
②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民族、民權、
民生)
③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④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武昌起義:①準備: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長期工作
②爆發:1911年10月10日,光復武漢三鎮
③影響: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3、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1.1孫中山,都城(南京)、國旗(五色旗)、紀元(中華民國)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春)
①內容:國家的權利歸屬(權利歸國民全體所有)、政權的組織形式(責任內閣制)、國民的
權利和義務、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和三權分立的原則。
②目的:為防范袁世凱專制獨裁(直接)、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③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④意義: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
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5、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性質: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歷史功績:
A、政治上:推翻了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最主要),建立了資
產階級共和國;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
B、思想上:人民獲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D、國際影響:是這一時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推動力量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
①背景
A、國際:一戰期間,日帝乘機加緊侵華,提出“二十一條”;俄國十月革命指明新出路
B、國內: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促使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后,中國近代工業迅速發展,工人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
C、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②過程A、階段:5月4日~6月初:運動的中心在北京,學生為先鋒
6月5日后:運動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為主力
③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簽和約)
④五四運動的意義
A、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B、各階層的作用:青年學生起了先鋒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C、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
了思想基礎
D、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誕生條件:A、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
B、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
C、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②中共一大:1921.7 上海—嘉興
A、主要內容:確定黨名、確定黨綱、
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成立中央局;
B、意義: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③中共二大:1922.7 上海
A、分析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指出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是民主
B、主義革命
B、制定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
的民主共和國”
C、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
D、明方向。
④中共誕生的意義:A、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
B、影響: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3、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1-1927.7)
①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國共合作
A、背景:中共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合作
決定);孫中山愿意與共產黨合作;共產國際的幫助
B、形成: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
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C、意義: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迅速展開
D、破裂的標志: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②北伐戰爭
A、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
B、目標: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C、成果:殲滅孫吳主力,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遷至武漢
六、國共政權的對峙
1、南昌起義:①時間:1927年8月1日
②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③意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標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
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①建立: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0月,率領工農紅軍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
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②發展:“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在“工農武裝割據”
思想的指引下,紅軍和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
③意義:標志著毛澤東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
利的正確道路
3、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①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影響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②經過(1934.10—1936.10)
A、開始:1934.10月
B、轉折:遵義會議:a、時間:1935年1月
b、內容:糾正王明“左傾”錯誤+肯定毛的正確主張
組織上:毛為政治局常委
軍事上:撤銷博古、李德軍事指揮權
c、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
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黨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
③長征的勝利
A、吳起鎮會師:(35.10中央紅軍——陜北紅軍)
B、會寧會師:(36.10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
④長征意義:A、粉碎國民黨企圖,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播下革命種子,鑄成長征精神,成為巨大動力
C、紅軍主力到達抗日前線,具有偉大歷史意義
七、抗日戰爭
1、九-八事變與七七事變
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三省
②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2、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
①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②發動細菌戰(七三一部隊)和毒氣戰、潘家峪大屠殺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①形成過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
針
B、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
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變后,國共雙方軍事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八路軍和新
四軍
D、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正式形成。
②意義:充分動員了全國億萬軍民,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
本保證
4、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①淞滬會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一場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②太原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取得)
③徐州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臺兒莊戰役(國民黨李宗仁指揮)
④武漢會戰:1938年10月
5、共產黨敵后抗日斗爭——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①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A、時間:1937年8月洛川會議
B、內容: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②斗爭方式: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A、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
B、陜甘寧邊區——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
③重要戰役——百團大戰
A、概況:1940年8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百團大戰
B、地位: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6、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原因、歷史地位
①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②原因
A、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全國軍民團結抗戰為抗戰取得最后勝利起了決
B、定
性作用
B、外部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愛國華僑的支持
C、策略方針:全面抗戰路線、兩個戰場的相互配合、持久抗戰的方針
③歷史地位
A、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大大增
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八、解放戰爭
1、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
①戰略反攻----挺進大別山:A、時間領導人:1947.6 劉伯承、鄧小平
B、意義:揭開戰略反攻序幕
②三大戰役:A、概況:48.9-49.1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B、意義:基本消滅國民黨軍主力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①基本勝利的標志: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②歷史意義
A、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
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B、國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世界意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
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C、思想: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
D、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考點1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其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國初期和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的發展;抗戰
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