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
①背景:二戰后,西歐(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美國經濟實力空間空前膨脹,成為世
界最大的債權國
②建立過程:
A、1944年,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
林協定》
B、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
行)成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
③主要內容(特點):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④作用:
A、積極作用:a、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b、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
c、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
d、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B、消極作用:a、使美國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
濟命脈
b、加強美國在國際金融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①時間、地點、實施:《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于1947年在日內瓦簽字,1948年1月1日
實施
②性質:既是一項臨時適用的多邊協定,還是一個由各締約國組成的非正式組織
③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④作用:A、積極:客觀上為資本主義世界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從而推動了戰后世
界經濟的發展
B、消極:便于美國操縱世界貿易,向外擴張經濟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
1、歐洲聯盟
①建立情況
A、歐洲共同體的建立與擴大(參見必修1第九單元第2課相關內容)
B、歐盟的建立:1992年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里赫特
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生效,歐盟正式建立——意義: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
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C、歐元的啟動:1999年1月1日,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2年7月,歐元成
為歐元區單一流通貨幣
②區域范圍:1993年成立時12國:1995年增至15個成員國;2004年25個
③影響:歐盟經濟實力的增長,與美國、日本并立為世界經濟三強,在世界多極化趨勢下,
歐盟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響
2、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建立情況: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正
式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3年,簽署了關于環保和勞工的補充協定;1994年1
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②區域范圍: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
成的經濟集團(自由貿易區)
③影響:A、加快了美、加、墨三國的經濟發展,相互彌補經濟發展中的不足,從而加強
了規模經濟的優勢
B、同時加快了美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①建立情況:
A、成立:1989,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
B、濟合作組織的成立。12國:美、日、加、澳、新西蘭、韓國等
②區域范圍:地跨亞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③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
A、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臺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
B、中國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活動
a、多次出席在西雅圖等地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b、2001年在上海舉行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由來及發展: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正式運作
②作用:A、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
B、加快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C、促進了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
D、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①艱難歷程
A、1947年,中國參與簽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創始員之一,后被臺灣當局非法占
據
B、1986年7月,中國正式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但由于種種原因,
中國未能在關貿總協定被世貿組織取代之前復關
C、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②入世原因
A、中國需要世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僅有分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權力,還能夠參
加制定有關規則,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把握主動權。可以加快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增
強國力
C、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潛力將
D、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為全球提供一個誘人的大市場。WTO亟須中國帶來新的生
E、機和平衡。
③入世影響
A、機遇:a、利于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分工
b、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c、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利于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擺脫別人制定規則而中國
被動接受的不利狀況,維護合法權益
e、利于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f、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B、挑戰:對我國弱勢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
C、啟示: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能力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進程中的問題
①趨勢: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跨國公司的迅猛增加、國際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場的擴大。
②問題(影響)
A、利: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B、弊: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a、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
b、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加深,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增強
c、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短缺,毒品泛濫,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活動等問題日
益突出,影響全人類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③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拓展: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及對策
1、機遇—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2、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
3、對策—保持清醒的頭腦,指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參與中謀求發展
考點18.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與量子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2)現代信息技術: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明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
影響。
考點詳解
一、相對論和量子論
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①背景:A、19世紀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發展
B、經典力學無法解釋高速運動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
②提出: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光速不變原理;1916年,提
出了廣義相對論,相對論最終形成
③意義:A、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從本質上
修正了由狹隘經驗建立起來的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B、它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
新的高度
2、量子論的提出和發展:
①背景:A、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子和放射性的發現
B、實驗表明,微觀的 粒子運動 不能用 經典力學 的理論來說明
②誕生和發展:A、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宣告量子論的誕生
B、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C、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
D、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3、相對論和量子論創立的意義
①使人類對 微觀世界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進步,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②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現代信息技術
1、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①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②二戰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為互聯網誕生奠
定了理論基礎
③20世紀60年代末,互聯網(Internet,因特網)首先在美國誕生(美國出于“冷戰”的
需要
④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發展為全球信息網(Worid Wide Wed,萬維網)
2、現代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①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
②對時代的影響:當代社會生產力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
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到以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
代)
③對教育方式的影響。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教學方式將由單一的
“班級授課制”轉為多樣化的網絡授課,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將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④對生活方式的影響: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
⑤促進了人們觀念的變化:加強學習,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工作技能
⑥面臨的問題:A、導致信息泛濫、垃圾信息、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等
B、各國之間圍繞互聯網的競爭造成世界更加動蕩不安
C、虛擬社會對人們生活和學習工作特別是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
考點19.19世紀末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19世紀以來的文學: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20世紀的西方文學與
蘇聯文學。
(2)19世紀以來的美術:19世紀以來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代
表性作品。
(3)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電影的出現;電視的發明與發展;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
影響。
考點詳解
一、19世紀以來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
①背景: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卻沒出現啟蒙思想家描繪的自
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美好景象。人們對此感到失望和強烈不滿,于是反映人們對現實不
滿、進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義潮流應運而生
②特點:A、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強調發掘人類感情世界,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B、在創作中采用夸張手法,富于幻想和傳奇色彩,強調個性自由表達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國:拜倫——詩人,《唐璜》(“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
雪萊——詩人,《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西風頌》
法國:雨果,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
德國:海涅,政治抒情長詩《德國──個冬天的童話》
2、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
①背景:工業革命在西歐開展以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和弊病逐漸暴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文學逐漸發展為文學
的主流
②特點:力圖真實表現現實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會矛盾,著力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
物;對現存社會秩序無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小說集),展示了19世紀上半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
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司湯達——《紅與黑》(長篇小說)
莫泊桑——《項鏈》(短篇小說)
英國: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俄國:普希金——《葉普蓋尼·奧涅金》(詩體長篇小說)奠定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
果戈里——《死魂靈》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3、20世紀的西方文學
①現實主義代表: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美
國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
②現代主義
A、背景: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影響了文學的發展,現代主義成為了文學主流
B、特點:客觀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危機,強調集中表現自我,在文學表現方
法上與傳統文學有很大差異
C、代表作:愛爾蘭劇作家貝克特《等待戈多》;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
3、20世紀的蘇聯文學
①高爾基《母親》奠定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基礎
②奧斯特羅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③20世紀50年代后出現“解凍文學”,代表作《解凍》
二、19世紀以來的美術
1、浪漫主義美術作品
①法國: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②西班牙:哥雅《槍殺馬德里市民》
2、現實主義美術作品
①法國:米勒《拾穗者》
②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美術作品
①法國: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蘭:梵高《向日葵》
4、現代主義美術作品
①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
①條件
A、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猛發展,為電影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B、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商業利潤的驅動是影視藝術發展的動力
②出現:1895年底,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類第一部電影,宣告了電影時
代的到來。二戰后,電影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的好萊塢電影迎合大眾時尚,在世界電
影業中擁有十分強大的競爭力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
①20世紀20年代中期,科學家們發明了電視機
②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發展
③二戰以后電視真正進入大規模的普及運用階段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神速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影視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著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進步
②直接引領著文明發展趨勢和社會風尚,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既區別又聯系,它通過特有的技術手段,使人感受到視覺沖擊和心靈啟迪
④影視藝術的影響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⑤由于電視本身的特點,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成員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點20.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及其意義。
(3)“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考點詳解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①背景:A、政治條件: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
B、軍事條件: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
C、組織條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內容見P94)
②時間、地點:1949年10月1日、北京。
③意義:A、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
B、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的新時期
C、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后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①建立發展
A、初步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B、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
C、新階段: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提出,1982年提出“十六字”方針
②組織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A、性質: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
B、職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會職能,1954年后起發揮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作用
③意義: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熱情,開創了群眾獻策獻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①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
A、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內容:規定了國家性質;規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及義務
特點: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人民革命和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
B、建立了新一屆國家機構
③意義
A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結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
B為加強我國人民民主制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礎
C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A、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B、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后
C、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
原則
②建立:1949年《共同綱領》提出,1954年載入《憲法》
③意義
A、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在祖國大家庭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恰當的制度
B、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①民主法制遭破壞的表現
A、各項法律名存實亡,對公民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踐踏(沖擊、批斗、抄家、劉少奇冤案)
B、“全面奪權”的展開,各級黨政機關遭到破壞,社會秩序遭嚴重破壞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中斷了
②深刻教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階級斗爭問題;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深入持久地進行民主法制教育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及其意義
①歷史條件:A、黨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訓是社會基礎
B、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提供政治基礎
②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a、措施:法制建設的方針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平反全國各種冤假錯案——恢復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舉措
加緊全面立法工作:●開始時間:1979年●主要法律:1982年11月,全國
人大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
的總結,成為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b、意義: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B、民主制度的建設完善
a、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國家領導體制
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c、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的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中共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984年頒布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③“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A、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B、2002年中共十六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三、“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
①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提出: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②“一國兩制”的提出:A、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
B、意義:是完成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③“一國兩制”的內容
A、一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B、兩制并存: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地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
共存,共同發展
C、高度自治:設立特別行政區,港澳臺地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D、和平統一: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
2、香港、澳門的回歸
①香港回歸
A、過程:1982年談判;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權
B、意義:洗雪百年恥辱+標志統一大業邁大步+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②澳門回歸:1987年中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恢復行使主權
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①背景:歷史發展的大一統趨勢,人民的意愿
②表現:A、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來真正停火
B、八七開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臺灣政府允許探親、經濟文化交流)——
兩岸關系歷史性變化
C、兩會成立(1990年臺灣成立“海基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協會”)
D、九二共識(一個中國)
E、汪辜會談(1993年)——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F、八項主張(1995年江澤民)——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考點21.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初期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2)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對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考點詳解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A、“另起爐灶”---不承認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獨立自主的平等外交關系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殘余,取締特權,奠定新型關系基礎
C、“一邊倒”---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一邊,使新中國不致于處于孤立地位
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A、提出: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B、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C、意義: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b、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
c、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d、在世界,它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2、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①參加日內瓦會議:A、時間:1954年
B、內容: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C、特點:這是新中國首次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②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A、時間:1955年
B、特點: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亞非國際會議
C、過程: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二、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①原因:A、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B、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②概況:1971年,第26屆聯大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③影響:A、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B、也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C、大大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的力量
2、中美關系正常化
①原因
A、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美國遏制與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及與蘇聯爭霸處于守勢地位
B、中國出于對抗蘇聯威脅,以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考慮
②主要史實
A、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
B、1978年12月,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一部分,接受在臺灣問題上的三原則
C、1979年,中美外交關系正式建立
3、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關系的改善
②過程: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③意義:結束了長期敵對的歷史,翻開了睦鄰友好的新篇章
4、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響
①對中國: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同中國建交,在國際上掀起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破了美國孤立遏制中國的局面,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②對國際:有利于中國、美國、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緩和了世界緊張的局勢,為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新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1、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
①重視聯合國在維和領域的工作
②積極參與聯合國和有關多邊國際機構關于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工作
2、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①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2001年上海召開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領導創立上海合作組織
考點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一五”計劃、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經濟體制改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3)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經濟特區的創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興辦;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