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解析:合作模式最能體現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答案】B。解析:兒童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成熟,雖然依賴于明確分化的生理機能的作用,但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卻又表現出一定的機能互補性特點,以協調人的各種能力,使其盡可能地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這種協調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發展的重要保障,使這些兒童不至于因某種生理機能的缺陷,而嚴重地阻礙其整體發展水平的實現。這一規律,也是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依據。
3.【答案】D。解析: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為:桃樹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體現了榜樣法。
4.【答案】C。解析: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5.【答案】D。解析: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6.【答案】C。解析:傳統教育認為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及以課堂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現代教育認為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及以活動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7.【答案】C。解析: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師創設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現的情境、圖畫再現的情境、實物演示的情境、音樂渲染的情境、言語描述的情境等。
8.【答案】B。解析: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9.【答案】C。解析: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內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學生、組織和培養班集體、建立學生檔案、個別教育、班會活動、協調各種教育影響、操行評定、寫好工作計劃與總結。認真了解和研究學生特點是班主任工作的開始。
10.【答案】D。解析: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從它與現實的關系,可分為幻想、理想和空想。
11.【答案】D。解析:變式練習是學習程序性知識的必要條件,它是指在其他教學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變化概念和規則的例證。
12.【答案】C。解析:理想和空想都屬于想象。
13.【答案】A。解析:班主任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這種了解方式最為直接,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是班主任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
14.【答案】B。解析:“樂”強調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感體驗。
15.【答案】B。解析:各學科知識共同構架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體現了學習的滲透性。
二、填空題
1.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直覺動作思維 4.平等;相互促進
5.人本主義心理學 6.無意注意
7.內在的邏輯性;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8.課程標準;過程與方法
9.“個性發展” 10.系統脫敏療法
三、判斷題
1.【答案】×。解析:該觀點只強調了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而忽視了學生是自我教育與發展的主體,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
2.【答案】√。解析:這句話在心理學理論中說明認識過程與情感過程是密切聯系的,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礎;情感過程又對認識過程具有反作用。
3.【答案】√。
4.【答案】×。解析:因感興趣而學屬于內在動機。
5.【答案】×。解析:頓悟說認為學習不是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試誤說認為學習的進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兩者有對立,但是均屬于認知學習理論,并不是相互排斥。
6.【答案】×。解析:激情是指個體一種強烈的、爆發式的、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
7.【答案】×。解析:該觀點屬于教育目的社會本位論,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而忽視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發展需要制約。
8.【答案】√。
9.【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因此學校的教育任務除了讓學生升入高一級的學校之外,還要教會學生更多各個方面的知識,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崇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等。
10.【答案】√。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在教學觀念上,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2)將培養學生具有全面、和諧發展的素質作為教學目標;
(3)在教學內容上,著眼于課程的綜合化;
(4)在教學過程上,著力于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2.【答案要點】
(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綜合評價應注重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5)注意過程、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3.【答案要點】
(1)教育機會平等;
(2)教育權利平等;
(3)教育資源平等。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課程是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
(2)從教育的角度講,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課程內容的質量直接影響乃至決定學生智力、品格、體質的發展,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課程改革因此應提高到關系國民素質和國家未來競爭能力這樣的高度來認識。
2.【答案要點】
復習是增強記憶,克服健忘的有效途徑,具體方法有:
(1)及時復習;
(2)過度學習;
(3)合理選擇集中復習和分散復習;
(4)排除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干擾;
(5)復習的方法、方式多樣化;
(6)動員多種感官參與記憶。
3.【答案要點】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至少七種心智能力所組合成的多元架構,分別是:語言、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與內省等。由于這些能力各自的強度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運用這一理論,分析我國的教育教學問題,應樹立以下教育理念:
(1)積極樂觀的學生觀;
(2)全面發展的學生觀;
(3)鼓勵學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
(4)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5)幫助學生將優勢智力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力領域。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上述案例表明:現代教育應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因為自信能將一個人的全部潛能調動起來,使人不斷努力并走向成功。作為教師,須善于發現孩子的自卑或不自信的現象,利用自己
教育影響力來激發孩子的自信,幫助其樹立自信,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礎。教師不再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2)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關注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3)珍妮的例子還表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關于人性的觀點。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且具有建設性,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機會,人性就能夠不斷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