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審題要求學生在理解題意的的同時在頭腦中形成課題的影響。
142、技能要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聯系,使活動方式能夠極少需要意識控制,能順利、完善地進行時才形成。
143、正遷移是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影響,即起促進作用。
144、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學習者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和監控。
145、學習策略主要有元認知識和體驗、學習的調節與控制以及學習方法三個要素構成。
146、元認知在學習策略系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導、調節著學習者的認識過程。
147、監控學習進程,實際上就是根據確定的學習計劃,檢查評估學習方法與各種學習因素相符程度的過程。
148、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學習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學科學習直接相關的專用型的學習方法;一類是通用性較強的通用型學習方法。
149、知覺策略是指知覺過程中,在元認知活動作用下,家感覺通道,原有的知識經驗,以及知覺對象有機構合起來的一種機制。
150、概念學習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尋找事物或現象分類的依據。
151、規則的發展學習是指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先呈現規則的若干例證,然后讓學生在例證中概括出一般規則的學習方式。
152、問題解決策略主要有兩類,即算法和啟發式。
153、一般說來預習有讀、劃、批、寫、思、做等步驟。
154、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存在依賴與整個社會的存在。
155、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是社會道德準則在一個人身上的體現品德是通過個體反映了社會道德,它依賴和制約于個體。
156、一般認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幾種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個部分構成。
157、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
158、道德觀念是對社會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征的概括反映。
159、研究表明,學生道德信念的發展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級的學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160、從少年期開始,比較自覺的、穩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161、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生活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
162、道德情感的內容極其豐富,比如自尊感、友誼感、榮譽感、信任感、事業感、義務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階級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感、革命人道主義感等。其中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感是一個人的道德傾向性的核心,是標志品德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們在人的整個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163、小學兒童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兒童自覺地從事學習活動的一種重要的推動力。
164、與兒童相比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同樣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但其交往關系與性質都與幼兒存在完全不同的特點。
165、抽象思維開始占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的。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更多的感性經驗的支持,初中二年級是中學生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期。
166、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
167、(自我意識的高漲)是導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現的第一原因。
168、(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程)是第二原因。
169、(獨立意志)是初中生產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170、作為學校心理教育工作,就總體情況而言,其重心應該是心理素質教育。
171、心理素質教育主要是教育與培養學生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成功。
1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正常的、健康的成長發展。
173、心理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高層次。
174、心理教育又是學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175、心理輔導是對學生進行幫助的過程,學校心理輔導的目標是潛能開發。
176、學校輔導內容為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職業輔導。
177、心理輔導的途徑:個別輔導、小組輔導、團組輔導、學科滲透、家庭輔導。
178、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活。
179、心理教育課的教學模式包括:誘導式、自我分析模式、主體參與模式。
180、心理教育課的整個環節包括:確定主題、課前準備、上課。
181、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定叫做自我評估。
182、一個人的道德評價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識密切聯系,在一定程度上與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關。
183、兒童的活動主要是游戲、學習和勞動三種基本形式。
184、幼兒期的主要活動是游戲。
185七歲時兒童所掌握詞匯的數量大約為三歲時的4倍。
186、幼兒基本情緒的發展包括興趣、害怕、快樂、依戀。
187、韓進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兒自我意識各因素;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
188、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是兒童開始進入小學學習的時期。隨著生理年齡的變化逐漸步入青春發育期。
189、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
190、兒童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
191、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全體、和諧、互動特征。
192、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必須抓好課前設計環節,課堂組織環節,師生交往環節。
193、對學生的心理偏差為偏愛、偏信。
194、班主任教育權威體現的是權利和威信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