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關系:本階段出現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由于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 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 局面,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多民族封 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從經濟角度講, 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 建化的過程。民族融合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完成:一、民族遷徙,指東漢以來周邊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前的游牧生活,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濟。三、聯合斗爭,即 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四、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 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加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 于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余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 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⑷隋唐時期 (581 - 907 年 ) :本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中國處于世界發展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達,最富庶的強大國家。
★政治: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定的完善時期,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 長官的地位均相當于丞相,便于集思廣益,彼此又互相牽制,避免相權過大威脅君權,因而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對固有矛盾——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從而 加強了中央集權?婆e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參加到政權中來,統治者也可以進一步籠絡士人,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也對魏晉南朝以來腐朽的士族 制度產生了沖擊的作用。這兩種制度的完善保證了封建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封建社會的另一對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階段沒有得 到妥善解決。由于唐玄宗在邊境設藩鎮,導致地方權力膨脹,對中央集權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從而爆發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亂后,地方上更出現 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導致唐朝的滅亡。
★經濟:隋唐政權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唐統治者更把賦稅制度由租調制發展為租庸調制。該制度最大特點在于“庸”的設置,即可以納絹或布代服徭役。均田 制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調制又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這兩種制度成為唐朝經濟繁榮的重要保障。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加劇,大量國有土地私 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被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
780
年唐政府實行兩稅法。它改變了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征稅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但它并沒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導致農民戰爭的發生。
★民族關系:隋唐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民族關系空前繁盛,特別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 達,科技文化昌盛。這為漢族政權發展民族關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對邊疆各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使他們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進文化,主動和唐朝政府發展 關系,如松贊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證。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較為開朗,積極采用如直接管轄、冊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種方式主動發展同周邊各族的關 系。
★對外關系:唐朝國力強盛,對外吸引力大;陸海交通也比較發達;政府又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這些都為對外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此時唐朝同東亞各國 如朝鮮、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習俗等方面。對西亞、南亞各國的影響則 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對外國的影響深遠,但外來文化對唐文化作用也極其明顯。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澤被深遠,是建立在不斷吸 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是互相影響,互為補充的,各國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⑸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 (907 - 1368 年 )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在經濟上,重心南移,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政治:本階段的政治局面經歷了封建國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統一——民族政權的并立——全國重新統一的過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繼 續和擴大,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但在全國的版圖上還存在著遼、大理等發展政權,后來更陸續出現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統一的朝代,而區別于大一統 的漢唐。北宋亡后,又出現了南宋與金的對峙。直至
1279 年,元政權憑借其強大的武力使全國重新歸于統一。
本階段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階段。主要體現在北宋和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為鞏固統治,本著“強干弱枝” 的指導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將的兵權,使地方行政權和財政權分開,又在中央組織強大的禁軍。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現,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現了穩定的 局面,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又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權長期積貧積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政治和邊防危 機。為緩和矛盾,富國強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進行變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圖限制官僚地主對農民的剝削, 緩解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當,特別是新法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權的統治基礎,遭到特權階層的反對,新 法沒有成功。
元朝統一全國后,為有效治理廣闊的國土,實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區的規模,并通過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等機構,有效地保證了中央對包括西藏、臺灣在內的廣大邊疆地區的管轄,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經濟:本階段,在農業和手工業繁榮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獲得顯著發展。商業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貨幣種類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民族政權的邊境上,還興起了“榷場”貿易。
本階段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南宋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涨暗暮_\,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地位。
本階段中國古代紡織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南宋時,棉花種植推廣,棉紡織工藝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種植地區進一步擴大,棉紡織業逐漸取代絲織業成為紡織業的重心。
★民族關系:本階段民族政權長期并存,戰爭連綿。盡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后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 遼訂立的“澶淵之盟”,有利于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 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系的主流。特別是元朝統一后,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并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重心發生明顯變化。由于漢族政權相對弱小,控制區域有限,與外國的內陸貿易受阻,“絲綢之路”不復暢通。南宋時 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術的進步,經濟繁榮等便利條件,海路成為對外交流、貿易的重心。元朝時期,陸路交通和海上貿易均很發達,再次出現了對外 交往繁榮發達的情況。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榮,繼續領先于世界,在天文歷法、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均在本階段外傳,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⑹明清 (1840 年鴉片戰爭前 ) 時期 (1368 - 1840 年 ) :本階段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政治: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時期,其突出特點即為君主專制的強化。明朝統治者在中央廢丞相,在地方廢除省制,設三司;清朝統 治者在中央設立軍機處,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均加強了君主權力。明清統治者均采取一些“非!贝胧┮跃S護統治,加強君主權威。如明朝設廠衛特*務 機構,嚴密監視和控制官員、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為科舉考試的形式,以培養皇帝的忠順奴仆;清朝統治者則大興“文字獄”,造成“萬馬齊喑”的惡劣局面。這 些措施的出臺,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發展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統治者都比較注意恢復發展生產,為此些他們調整統治措施,以緩和矛盾,穩定小農。如明太 祖獎勵墾荒,減免租稅;清朝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了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實行的人頭稅,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開始松弛,從而減輕了無地農民的負 擔,穩定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明清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均達到繁榮。在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基礎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絲織業等部門中,已經產生了資本 主義雇傭剝削關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緩慢發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但新生產關系的出現,畢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沒落。
★民族關系:本階段是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鞏固時期。特別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了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管轄。 乾隆帝還周到地安置了回歸的土爾扈特部,使其為開發邊疆作出貢獻。清政府還通過冊封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緊密控制了西藏。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清政 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封建王朝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自明朝鄭和下西洋后,統治者即開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清前期統治者效法之。該政策嚴重阻礙了 中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使中國對世界發展大勢茫然無知,是中國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時,本階段中國開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動的騷 擾,如葡萄牙占據澳門,荷蘭侵占臺灣。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