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面向全體學生;
●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 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
●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鼓勵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 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 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 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二、與《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比較
(一)《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主要改革內容。
● 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 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 注重提高學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的發展。
● 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并使之具體地綜合性地體現在 各個階段目標之中;
● 大力推進新型的學習方式;
● 突出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
● 強調課程的現代性和創新性。
三、關于課程目標的特點
(一)一些基本的出發點: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將“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開。
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創造潛能,人際交往)
課程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前瞻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還有可操作性。但為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縱向結構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橫向結構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其中綜合性學習是學習方式,是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加以強調的。
(二)關于總目標:
總目標大致與修訂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總要求”兩部分相對應,大綱對總目標的表述在技術層面較多,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較具體。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以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綜合、梳理,共歸納為九條。
相對于大綱,我們突出了這樣一些思想: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第二條關于閱讀能力,加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學習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突出現代社會對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綱僅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口語交際方面表述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能準確地表達與交流,講究文明修養”(大綱:“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聽與說分開,且未重在交際),特加上“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一條,突破原來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精神這些現代公民的重要素質。專加“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一條,體現全球性的文化視野和語文學習與當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系。
3.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改變重單純知識傳授的傾向,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這體現在對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語文新課程提出四個基本理念
新課程提出四個基本理念,這四個基本理念告訴我們語文的最終走向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這四個基本理念為我們進行語文過程改革的一線教師們指明了方向,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把握不好。為此,我于2007年3月15日組織我校全體語文教師召開了一次探討“四個基本理念”如何指導教學的研討活動。我首先根據我做的一節《白楊》的公開課向各位語文教師做了如何運用“四個基本理念”指導教學的專題報告,然后由我校的語文教師進行研討。研討時,有的教師根據我做的專題報告談看法,有的教師根據教學中運用“四個基本理念”時遇到的困難談看法,整個研討會研討非常熱烈,達到了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目的。下面我把我的專題報告發表如下:
如何運用“四個基本理念”指導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有四個基本理念。這四個基本理念告訴我們語文的最終走向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四個基本理念為我們進行語文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們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這四個基本理念呢?下面就我在教學“注、提”實驗第七冊教材《白楊》一課時,如何體現基本理念談點體會。
本節課,根據教材特點和理念要求 ,我設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整節課貫穿以談話為主的形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內化。
一、導課,激發情趣
導語時,借助多媒體出示畫面,讓學生了解戈壁特點,引導學生跟隨作者一起去欣賞生長在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這樣安排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了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這一目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一遍課文,因為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預習課文已經是他們應該具備的能力了,所以課堂上第一遍讀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注意讀準預習時圈劃的生字詞的讀音,并把語句讀連貫。”另外,為了培養學生識字能力,書寫能力,接著我安排的是“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并為了激發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習慣,進行了“晰”字教學,設計的方法利用課件按筆順書寫,使學生邊觀察邊書寫,收到很好的效果。最后,指生讀文,讓生互評,達到疏通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
三、細讀課文,精學課文
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這種學習方式時,我努力處理好自主、合作、探究這三者的關系。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帶著問題:“白楊樹有哪些特點,文中的爸爸在介紹白楊樹的時候,表達了自己什么樣的心愿?”自主學習課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然后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繼續探究問題,把探究滲透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當中。
學生在探究問題過程中,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爸爸贊美“白楊”的話,播放了課件再現白楊生長環境。此時,無需教師再多說,學生看著漫天的茫茫戈壁上依然長著筆直、高大的白楊,心中就會油然而生對白楊堅強性格的贊美之情,這時,我相機指導朗讀,繼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外,為了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均等,根據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特點,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后,讓學生想像:“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對爸爸說什么?”還有“當年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他們是怎樣建設新疆的?”這樣的安排既提高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四、回歸整體,感情升華
1、放歌碟,贊美建設者,使學生和作者感情達到共鳴。
2、為了讓學生更加感動建設者的功績,我安排了讓學生觀看現在新疆的圖片,意識到建設者的偉大,達到感情的升華,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將來建設祖國,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得淋漓盡致。
五、布置作業,體現基本理念
為了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養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
*(必做題)續寫:兄妹二人在新疆生活的怎樣?長大后他們這一代人為新疆做了什么?
*(選做題):通過讀書看報,收看電視,上網查閱,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情況,與同學交流。
總之,整堂課的每一環節的設計都以四個基本理念為依據,使學生通過觀察,通過品讀,通過探究等實踐活動,最終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進行小語改革過程中,如何在課堂上體現《語文課程標準》四個基本理念的一點心得體會,愿與我的同仁,共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