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理解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從小農經濟成長的歷程中,認識到封建政權對小農經濟的雙重作用與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深入淺出,循循誘導,層層剖析。
(2)鼓勵學生大膽地回答問題,提示學生用一定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機會和平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中國農業發展的歷程中,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通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人民利用勤勞雙手和無窮智慧為中國古代文明創造了巨大財富,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廣大人民的生活卻相當困難。
B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C教學方法:問題探究、分析比較、情境再現、歷史比較
D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分析單元引言: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問題歷來是中國經濟問題之核心。那么,古代中國是如何解決農業問題的呢?古代中國農業有何特點呢?
【講述內容】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設問:閱讀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
|
生產工具的改進 |
耕作技術的提高 |
農作物種類
的豐富 |
水利灌溉
的發展 |
原始農業 |
石刀、石斧 |
刀耕火種 |
水稻、粟 |
|
商周 |
耒耜和石鋤、石犁(少量青銅農具) |
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
粟、稻、黍、稷、麥、桑、麻 |
|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
|
生產工具的改進 |
耕作技術的提高 |
農作物種類
的豐富 |
水利灌溉
的發展 |
春秋戰國 |
鐵農具和牛耕 |
壟作法 |
|
都江堰 |
兩漢 |
耦犁,出現犁壁 |
代田法、一年一熟 |
|
漕渠、白渠、龍首渠 |
魏晉南北朝 |
|
耕耙耱技術、耕耙技術 |
|
翻車 |
隋唐 |
曲轅犁 |
|
|
筒車 |
宋朝 |
|
|
|
高轉筒車 |
明清 |
|
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 |
|
風力水車 |
農業進步的根本原因 |
生產力的發展 |
|
|
|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后性
4.:結合《學海導航》分析小農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發展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評價:結合《學海導航》(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本課小結】【隨堂練習】【作業】:《學海導航》
E教學反思:
現在,新課程有一特點就是容量大,內容深,很難處理。現在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可以通過圖表來歸納知識,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技術工具、概況及小農經濟的傳統模式應重點闡述,然后解決幾個問題:小農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評價小農經濟,經濟重心南移。最后通過做練習題來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