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提高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技術。
2.結合實例分析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有效措施。
【答案解析】
專業基礎知識部分
一、選擇題
1.A 【解析】商鞅變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改革,適應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歷史潮流。它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他本人卻受到奴隸主貴族的強烈反對,在支持他的秦孝公死后,他被車裂而死。但他的變法在秦國得以實施下去,影響深遠。
2.B 【解析】董仲舒儒學的核心即“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即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如果人君面對災異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強勉行道”,故選B。
3.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我國詩歌的主要流派。題中的詩句是魏晉時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而陶淵明是田園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在于對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容易誤選A,但從詩句中描繪的場景來看主要是田園生活。C 是戰國時屈原創造的,D 是盛行于兩漢時的詩歌。
4.A 【解析】評價民族政策的主要標準是看這一政策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唐太宗征服東突厥后,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少數民族自愿歸附,從而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安定。B、C、D 雖然也是唐太宗民族政策所起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理由。
5.D 【解析】李清照與辛棄疾詞作的風格雖然不同,但都生活在兩宋之交,當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國家分裂,二人作品中的憂患意識正是這時期的代表。
6.A 【解析】本題為組合型選擇題,用排除法。對于外商來華的限制是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部分,這不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④。
7.A 【解析】要突出“新現象”。 ②在漢代就已經出現;④在鴉片戰爭前夕就因為鴉片走私猖獗而出現了, 故選A。
8.D 【解析】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可以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析,結合其結果,可以判斷在其歷史作用中“最主要”的體現在思想方面,即促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維新派介紹宣傳西方民主學說和科學成就,使人民的覺悟迅速提高,加快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9.D 【解析】“六旬割臺灣”是1895 年,所以“七旬”是指1905 年,A 發生于1900 年,B 發生于1894 年-1895 年,C 發生于1931 年,故選D。
10.C 【解析】1912 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后北洋軍閥統治建立起來,直到1928 年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結束。而中國民族主義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是在19 世紀末,排除②。
11.C 【解析】①是在上海;②是在湖南;③是在陜北;④是在東北地區。
12.D 【解析】此題為材料式判斷選擇題,關鍵注意時間是1937-1945 年間,涉及掠奪領土問題。①發生于1932 年;②發生在1895 年;都不符合時間要求。④開始于1937 年12 月13 日,長達六個星期,時間符合, 但領土不符合;只有③符合題意。
13.B 【解析】1945 年8 月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順應全國人民要求和平的意愿,進行了積極地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典型事件就是接受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親率周恩來等人赴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使國民黨當局承認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14.D 【解析】過渡時期總路線簡單地說就是“一化(工業化)三改(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革命勝利后的總任務是將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所以選擇D。
15.D 【解析】此題為逆向型選擇題。鄧小平逝世于1997 年,而中國于1999 年12 月20 日恢復對澳門的行使主權。
16.B 【解析】文藝復興的成就很多,但要注意題目中給的時間。15 世紀以后,文藝復興運動在西歐一些國家擴展,表現形式多為文學作品,比如伊拉謨斯的《愚人頌》,拉伯雷的《巨人傳》,莎士比亞的一系列作品,都是文學藝術。選B。
17.B 【解析】用排除法。海地先是被西班牙占領,后被法國所占,1804 年成立海地共和國,其領袖是黑人杜桑•盧維杜爾。
18.B 【解析】普魯士的“鐵血政策”推動了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三次王朝戰爭;日本的“大陸政策”推動了日本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德國“施里芬計劃”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門戶開放”的政策使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控制中國,并沒有導致戰爭。
19.C 【解析】蘇德戰爭年代爆發前,蘇聯領導人對戰爭形勢估計錯誤,因而沒有作充分的戰爭準備;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志是1936 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不是在戰爭環境中,故A、D 可排除。蘇聯在短短時間內就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應戰,雖也表明蘇聯人民萬眾一心抗擊侵略,但更能說明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特點,正是這一點使它具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選C。
20.A 【解析】依教材可知,天文學的革命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二、材料分析題
21.【答案要點】(1)十年前,即1936 年,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也就是“西安事變”。事后,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也得到和平解決。
(2)周恩來協助毛澤東在重慶同國民黨談判,簽署協定,防止再次內戰。最后,國民黨發動內戰。
(3)在解放后相見。
22.【答案要點】(1)背景:①在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經濟發展日益加快。②人文精神不斷發展。③科學家對自然世界的了解有了新的進展。④啟蒙思想家提倡科學和民主,宣揚平等和自由。⑤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歐美建立。
(2)新發展:科學理論由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因:經典力學出現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三、論述題
23.【答案要點】(1)早期殖民擴張:地理大發現拉開了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序幕,歐洲人紛紛到亞、非、拉美等地展開殖民掠奪,葡萄牙東方殖民帝國的建立和西班牙對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證。
(2)商業革命: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擴大,流通的商品種類增多,新的產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特產逐漸傳播到歐亞大陸。世界貿易中心也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導致了意大利商業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興城市的崛起。
(3)價格革命:新航路的開辟還引起了“價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銀大量涌入歐洲,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雇傭勞動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損失,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則從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聯系的加強: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世界市場的擴大,開闊了人類的視野,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在商業貿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世界經濟體系,在殖民擴張基礎上形成的世界殖民體系,推動了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
24.【答案要點】(1)歷史意義: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面對19 世紀末年帝國主義要滅亡中國的狂濤惡浪,挺身而出,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號,要求維護民族獨立,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他們大膽地批判封建專制制度,要求仿效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變革封建專制政治,發展資本主義,是一次推動社會進步的政治變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新文化,批判封建主義舊學,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產生了極大影響。所有這些都說明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
(2)經驗教訓: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是由于以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企圖在不推翻清朝反動的封建政權、不觸動帝國主義的前提下,依靠一個并無實權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結果只能碰得頭破血流。戊戌變法的失敗還表明,由于資產階級維新派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找不到真正打破舊勢力的力量源泉,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結果只能依靠一部分封建官僚為后援,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軟弱性。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部分
四、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己,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榜樣法就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2.A 【解析】學生成績的進步并非直線式的上升,有時會出現暫時停頓的現象,叫“高原現象”。“高原現象”在學習中是常見的。“高原現象”是學習成績一時性的停頓現象,它與生理的極限和工作效率的絕對定點是不同的。
3.D 【解析】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4.C 【解析】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學得的經驗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負遷移也稱干擾,指一種學習中學得的經驗對另一種學習起阻礙作用。順向遷移:先前的學習對后來學習的影響。逆向遷移:后來的學習對先前學習的遷移。
5.C 【解析】教師的勞動具有示范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言行舉止對學生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題中的名言就是闡述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五、簡答題
【參考答案】教師的報酬是教師勞動的價值表現形式之一。教師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因此,教師勞動具有較高的價值。現代社會,教師的價值與教育的價值、知識的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的報酬應與個體的勞動聯系在一起,業績高理應獲得增加的報酬,這既是對該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同時又是對其他教師的一種激勵,促使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推動教學的發展。
六、論述題
1.【參考答案】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監察、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稱為教師教學監控能力。 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1)教師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2)教師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3)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
控制。 提高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的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1)角色改變技術。其目的是讓教師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 提高其參加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自覺地實現角色的改變。(2)教學反饋技術。其目的是使教師對自己教學各環節有一個準確而客觀的認識。(3)現場指導技術。其目的是幫助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背景,選用最佳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其最終能達到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調節和校正。
2.【參考答案】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①鼓勵好奇心;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④重視直覺思維能力;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①發散思維策略;②推測與假設訓練;③自我設計訓練;④ 頭腦風暴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