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教案 事業單位招聘 公務員考試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醫院招聘  銀行招聘 高校教師招聘  公務員考試  教師招聘  事業單位招聘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2012年初中歷史師招聘考試高度仿真試題卷及參考答案一(2)

時間:2012-05-29 16:26:30 點擊: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 小題,每小題5 分,共20 分)
1.學生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護,作為教師,你認為在預防和處理學生被性騷擾或性分割事件時,應注意些什么?
2.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4.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進行教學?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1 小題,每小題10 分,共10 分)
1.你怎樣理解范例教學法?
【參考答案】
專業基礎知識部分
一、選擇題
1.C 【解析】材料的大體含義是:有制定法律的人,有維護法律的人,有受法律約束的人。而制定法律的人是君主,維護法律的人是臣子,受法律約束的人是百姓。由此可見,這種“法治”思想實質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選C。
2.A 【解析】戰國問世、西漢編寫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的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A 【解析】從材料中的“都下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萬,資產豐沃”等信息可得出梁武帝時大力崇佛,導致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B 項隋唐時期與題中“梁武帝時”不符,C 項的說法過于絕對,D 項說法與題意正好相反。
4.A 【解析】這是在考查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為: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運行機制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5.C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A 項為西魏時府兵制的管理辦法;B 項為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的開明的民族政策;D 項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
6.B 【解析】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但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題的文體分為死板的八個部分,稱“八股文”,這種文章完全用古人思想,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因此,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負面影響顯著。
7.C 【解析】材料中“林總督”實指林則徐,“林總督行事”即“詢問考求西洋事務”,據此選擇C。
8.C 【解析】此題可通過時間進行排序。A 針對的是19 世紀四五十年代,B 為19 世紀60 年代,D 針對的是20 世紀20 年代的中國。只有C 符合題意,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尋求自救。
9.C 【解析】此題難度較大的選項是②,中國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的代表洋務派領導的,民族資產階級始終沒有掌握過領導權,②正確,所以選C。
10.C 【解析】“經世致用”是新思想萌發的思想背景,“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思想背景,而馬克思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思想文化條件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影響到中國,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選C。
11.A 【解析】依內容分析,作出上述決定的會議是1927 年的八七會議。20 世紀30 年代初,共產國際要求各國共產黨搶在德、日兩國進攻蘇聯之前,取得本國革命的勝利,以武裝保衛蘇聯。王明執行共產國際這一戰略,采取冒險主義方針,強令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組織普遍舉行罷工、罷課、示威游行,甚至武裝暴動。而且在八七會議上,雖然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但同時又滋生了“左”的錯誤。
12.B 【解析】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延安整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錯誤;“減租減息”政策與題意不符。
13.C 【解析】抗戰勝利后,中共一方面盡力爭取和平,但同時也沒放松對戰爭的準備,可排除A;1946 年夏,內戰發動時,國共關系尚未完全破裂;國共關系破裂是在1947 年春,蔣介石限令中共撤銷駐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代表團,封閉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排除B;D 說法欠準確,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要力量。
14.C 【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 年土改完成時就已經廢除,排除A;1949-1952 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系列行動和措施已經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排除B;1953 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目的是發展生產力,C 正確;1953 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確立,更談不上完善和發展,排除D。
15.C 【解析】“一國兩制”構想是關于國家統一問題,并非國家學說,而此設想最初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
但首先成功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故選C。
16.A 【解析】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16 世紀60-70 年代,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而印度、印度尼西亞到19 世紀上半期才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中國是1840 年鴉片戰爭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7.D 【解析】拿破侖對外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同時使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1813 年歐洲反法同盟軍和法軍在德意志的萊比錫進行了一次決戰,對被告奴役的各國人民來說,是一次“民族之戰”,自此法蘭西帝國開始瓦解。
18.C 【解析】在一戰前歐洲有三對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三對矛盾的中心環節是英德矛盾,但是題目中所要求的是“歐洲大陸上”,所以選C。
19.B 【解析】羅斯福在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后上臺,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使美國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減輕了經濟危機的損失,斯大林在二戰后相繼幫助東歐一些國家建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其他人物都可排除。
20.A 【解析】用排除法,電子計算機與激光器分別于1946 年和1960 年出現于美國。
二、材料分析題
21.【答案要點】(1)儒家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讓人民安居樂業。道家主張“無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法家主張“法治”,有助于維護社會安定。
(2)貞觀之治。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知人善用、善于納諫;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提倡節儉、戒奢從簡;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
(3)古代統治者追求“盛世”局面主要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統治;而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則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答案要點】(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少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2)原因:鴉片戰爭后,列強侵略、攫取特權,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大量洋貨涌入中國,沖擊中國市場。
(3)表現:①使中國城市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淪為失業勞動力;使農村家庭手工業難以生存,農民只有放棄織布。這樣,“耕”與“織”逐步分離。②農業方面:使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進一步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糧食作物商品率提高,一部分農產品生產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評價:①積極影響:中國小農經濟的解體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客觀上為中國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中國手工業技術的更新等。②消極影響: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市場。
23.【答案要點】(1)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2)基本矛盾:①一戰: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②二戰:法西斯與世界人民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3)影響:①對中國的影響:巴黎和會不顧中國是戰勝國的事實,將中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讓給日本;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常任理事國。②對歐洲的影響:一戰沖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二戰使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部分
三、名詞解釋
1.成就動機:人們力求獲得成功的內在動力。一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會努力去克服困難,盡力達成目標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2.動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運動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實現的,通過練習而形成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外部操作活動方式。
3.強化:是一種操作,作用在于改變某一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4.態度:通過學習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5.遷移:一般所指的遷移是學習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四、簡答題
1.【參考答案】作為教師,在預防和處理學生被性騷擾或性分割事件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護,教師應有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的意識。
(2)對于預防傷害事件的發生,教師應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時,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權利,并在受到傷害時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3)對于處理學生被性騷擾或性分割事件時,教師應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并對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幫助,讓學生盡快擺脫事件對自身的傷害。
2.【參考答案】(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3.【參考答案】課程隨社會的發展而演變。課程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會時代發展的狀態與需要,是形成不同時代學校教育課程總體結構體系重大差別的重要原因。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課程的編制應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以保證學校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邏輯結構,不僅要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要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現實與發展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除此之外,課程理論也是制約課程的一大因素。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課程論及課程的歷史傳統,對課程產生重要的結構性影響。
4.【參考答案】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認知差異表明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1)要采用與學生認知風格相一致的教學策略。
(2)應該根據學生認知方式設計教學對策。
五、論述題
1.【參考答案】范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一種影響頗大的教學理論流派——范例教學,倡導者為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運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獨立學習,而不是要學生復述式地掌握知識,要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其他方面,并進一步發展所學的知識,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行動能力。 范例教學法中的“范例”有以下三個特點: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在教學要求上,范例教學有四個統一:教學與教育相統一;解決問題的學習與系統知識的學習相統一;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學習的主體——學生與學習的客體——教材相統一。范例教學分四個步驟:(1)通過范例的、典型的、具體的、單個實例來說明事物的特征。(2)在第一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推斷,認識這一類事物的特征。(3)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4)范例地獲得關于世界關系和切身經驗的知識,使學生不僅了解客觀世界,也認識自己,提高行為的自覺性。

 來源:網絡

謹防受騙提示:如果報名時出現收費或匯款等情況,請廣大考生注意分辨真偽,謹防上當受騙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文武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本站教師招聘信息來自各地人社局、教育局、高校、中小學等官方信息,快速及時、權威可靠。如果有侵犯版權請qq:799752985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m.guoyanxin667788.com) © 2016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亚洲大片在线免费看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无线码中文字母 |